茉酸奶为什么突然火了

茉酸奶为什么突然火了

作者|Ellie

监制|邵乐乐

2025年,现制酸奶品类迎来爆发期。茉酸奶作为代表品牌,自2021年开放加盟后加速扩张,2022年中起月均开店超30家,覆盖70多个城市。截至2025年5月,其门店数突破1000家,全年目标冲击2000家[k]。

茉酸奶虽以“酸奶”为名,实则开辟了区别于传统酸奶屋和水果茶饮的新路径。其主打酸奶奶昔系列,通过高颜值水果搭配坚果小料,打造兼具健康感与社交属性的饮品形态,在红海市场中开辟出新的增长窗口[k]。

这一品类的崛起并非偶然。酸奶与茶饮同属千亿级零售市场,据灼识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酸奶及乳酸菌饮品零售规模达1564亿元,远超瓶装茶饮的1080亿元。但现制场景中,酸奶品类门店占比仅2.4%,发展空间巨大[k]。

面对现制茶饮在水果堆料上的同质化竞争,酸奶饮品以“换基底”策略提供新鲜感。酸奶本身具备口感可调、融合性强、视觉表现力佳等优势,既能满足“好喝”需求,又因健康标签减轻消费者心理负担[k]。

单品店模式成扩张利器

茉酸奶采用聚焦单一基底的“单品店”模式,产品结构清晰,前段简化出品流程提升稳定性,后端降低供应链管理难度,适合规模化复制[k]。

以奶昔为主打,茉酸奶通过酸奶、冰淇淋、水果和小料混合搅打实现标准化操作。其供应链集中于酸奶与高端水果,供应商数量少,便于品控。类似模式也见于K22(仅4个SKU)和Blueglass(专注功能性酸奶)[k]。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品牌主打低温活菌酸奶,虽更具健康属性,但对供应链要求低于预包装酸奶。消费者更关注即时口感与视觉体验,而非成分表细节。Blueglass虽宣称自建牧场、专利菌种和每杯含千亿活性益生菌,但因口味偏酸,市场反馈不及更偏饮品化的茉酸奶[k]。

高定价下的单店模型与增长边界

茉酸奶客单价约26元,招牌牛油果系列起售价36元。高价支撑依赖高毛利模型——行业普遍要求毛利率超55%,净利率力争15%左右[k]。

水果品质成为定价核心支撑点。茉酸奶坚持现切牛油果并裸露展示,强化“真材实料”认知。相比之下,Blueglass叠加蓝莓、樱桃等高端水果及胶原蛋白肽等成分提升溢价;K22主打“一杯约15颗草莓”概念,客单价约18元[k]。

然而,30元以上价格带限制了大众化复制能力。现制饮品最主流价格区间为10-20元,一只酸奶牛、K22等均落在此区间。高定价使茉酸奶更依赖商场选址以匹配消费场景,并缓解季节性波动影响[k]。

依据海通证券总结的“万店连锁”标准——消费基数大、模型优、标准化高、供应链强——茉酸奶当前模式更可能止步于千店规模,难以全面下沉[k]。

竞争加剧,唯快不破

现制酸奶面临“单品被复制、价格被包抄”的风险。七分甜、沪上阿姨等成熟茶饮品牌均已推出酸奶奶昔作为夏季主推产品,形成跨界竞争[k]。

茉酸奶的应对策略是强化品牌边界:聚焦“牛油果酸奶奶昔”核心单品,提出“一杯等于一整颗牛油果”口号,围绕该产品延伸SKU,并统一视觉与营销语言,打造品类心智占位[k]。

尽管如此,在产品与价格不变前提下,留给其规模扩张的窗口期有限。行业人士指出,“模型不错,但加盟要趁早”[k]。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2年新茶饮连锁化率达55.2%,核心商圈超80%。现制酸奶作为同属性品类,发展逻辑一致:在存量市场中,唯有率先完成连锁化者才能抢占未整合份额[k]。

快速开店、抢占“第一牛油果酸奶”与“第一现制酸奶”认知,成为茉酸奶当前最大竞争筹码。长远来看,出海尤其是进入奶源丰富、健康消费成熟的发达国家,或是突破天花板的可行路径[k]。

团队能力决定增长天花板

茉酸奶的快速成长与其团队升级密切相关。原加盟商顾豪于2020年加入,主导供应链、市场与财务体系优化;创始人赵柏华专注产品研发,形成互补型管理架构[k]。

在茶饮赛道已孕育出多个成熟运营团队的背景下,现制酸奶品牌的终极竞争将回归组织能力与管理效能[k]。

©窄播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