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區 (天津市)

和平區 (天津市)

古代

編輯

歷史上,由於距離天津老城較遠,天津市和平區境內人口稀少。明清時期,和平區境內村落逐漸增多。

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設天津三衛,區境歸靜海縣管轄。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歸天津縣管轄。

近代

編輯

主條目:天津英租界、天津法租界和天津日租界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天津法租界的杜總領事路、天津日租界的武德殿

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根據北京條約,和平區境內先後設立天津英租界、天津美租界、天津法租界。1870年6月,天津教案發生,民眾燒毀法國駐天津領事館。外國僑民紛紛遷入租界,使紫竹林租界地區大大發展。此時,英租界內已設有諸多著名洋行,為促進貿易的發達,英租界當局致力於興建新式碼頭和港口設施。19世紀80年代,英租界成了天津的貿易、航運中心。1895年起,隨著清政府與有關各國大規模地開展修治海河的工程,較大的外國商船已可直接駛抵天津租界;而從海河中挖出的大量泥沙又填平了英、法、日等國租界中的成片沼澤,使得天津租界的投資環境得到很大改善。1896年,天津日租界設立。1902年10月,美租界將租界轉讓英租界,和天津英租界合併。和平區境內除租界外,南市地區和新興街地區隸屬於當時的天津縣南段。1903年,日租界內進行了浩大的填築工程。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和平區境內除租界外,南市地區隸屬於天津縣東區,新興街地區隸屬於天津縣南區。

1913年4月,南市地區隸屬於東區六所管轄,新興街地區隸屬於西區。1916年,法租界多次擴張的行動引發天津市民的強烈抗議,發生了老西開事件。1920年代,法租界內陸續建成天津勸業場、天祥商場、泰康商場等商業設施,以及國民、惠中、交通三大飯店和渤海大樓、浙江興業銀行天津分行大樓等眾多整齊美觀的西式建築,和萬國橋,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業中心。當時,天津的中外上流社會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區域,而法租界和日租界的勸業場一帶則成為他們進行消費、娛樂的區域。1926年,民園體育場落成,並舉辦過多項大型賽事。1928年6月20日,南市地區隸屬於為公安一區管轄,新興街地區隸屬於公安二區管轄。1930年代,英國與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關問題而爆發衝突和外交糾紛,並導致天津英租界危機。

天津市於1937年至1945年被日本占領,成立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38年3月,南市地區隸屬於第一區,新興街地區隸屬於第二區。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天津英租界。1943年,維琪法國放棄在華租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宣布收回租界。1946年3月,天津市政府將天津日租界和天津法租界劃分為第一區,天津英租界劃分為第十區,南市地區劃分為第七區,新興街地區劃分為第六區。[2]

當代

編輯

小白樓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10月1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今和平區境分別歸屬第一區和第五區。1956年1月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第一區改稱和平區,將第五區改稱新華區。1958年9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原和平區、新華區,城廂區大部分和河北區一部分合併組成新的和平區,當時全區面積為13.857平方公里。1960年10月14日,和平區所轄原城廂區的東南角、東北角和鼓樓西3個公社劃歸南開區,和平區的光復道街劃歸河北區,當時的全區總面積為13.4平方公里[3]。1962年2月1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將原所屬和平區的衛南、郭村、王穩莊和楊柳青公社小甸與南開區所屬農村人民公社合併,成立西郊區,並將原所屬和平區的東堤頭農村人民公社與紅橋、河北區農村人民公社合併,成立北郊區。[2]1966年,和平區改稱戰鬥區,1968年改回原名。1970年6月,以牆子河改造的名義在天津原牆子河河床的基礎上建設一條寬50公尺的柏油馬路(今南京路),同時在沿線的地下通道內建設鐵路,成為地鐵,被稱為「7047工程」。1979年,天津地鐵既有線在和平區開通,使天津成為中國大陸第二座擁有地鐵的城市。

2005和平區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今和平區已發展成為天津市的商業、金融、教育、文化、旅遊中心,是天津市區的核心區。

2011年的天津海河津灣廣場段全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