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羅馬尼亞歷史
羅馬尼亞由1859年至今的國土變化
舊石器及新石器時代,在羅馬尼亞境內已有人類活動,至於歷史文獻則記載則可以回溯到公元101年—104年時。罗马尼亚民族的祖先为达契亚人,是色雷斯人的一支。
约公元前1世纪,布雷比斯塔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达契亚王國。公元101年—104年,羅馬帝國的图拉真大帝出动50个军团消滅了达契亚王国,隨後建立了達契亞行省,將此地納入羅馬帝國的疆域。圖拉真接著拆毀了達契亞王國的首都薩爾米基蓋扎雷吉亞,轉而興建了圖拉真城作爲行省的省會,圖拉真還大力向這個新行省輸送拉丁人移民,以圖將此羅馬化。為免受東北面蠻族侵擾,圖拉真下令在多瑙河河畔大修堡壘,更調遣了總數17萬人的軍隊來駐守。公元271—275年,羅馬駐軍因哥特人入侵而被迫撤離。在中世纪此地區有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與特兰西瓦尼亚三個獨立的君主制公國,其中前兩者是鄂圖曼帝國裡的自治附庸國,後者則在稍後被併入奧匈帝國範圍內。今羅馬尼亞之名由Roman和ia組成,這是東羅馬帝國在中後期的正式國號,而ia(尼亞)則是拉丁語後綴,表示「......族群居住的地方」。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後,法國鼓吹兩個君主制公國瓦拉几亚公国與摩達維亞公國合併,阻止俄羅斯帝国南下。瓦拉齊亞公國與摩達維亞公國在1859年時合併,合併後称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附属于奥斯曼帝国,並在1877年5月21日(儒略历5月9日)宣布從鄂圖曼帝國独立。
1878年南比萨拉比亚地区隶属俄罗斯帝国。1881年罗马尼亚联合公国改称罗马尼亚王国,國王查理改稱卡罗尔一世(Carol I)。
1918年1月南比萨拉比亚地区宣布独立,称摩尔达维亚民主共和国,同年3月又与罗马尼亚合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入協約國,被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佔領。一戰之後奧匈帝國瓦解,使得羅馬尼亞王國的領土大增,進一步擴張到特蘭西瓦尼亞、布科維納與比薩拉比亞等地區。
1928年,農業經濟遇到的困難日益嚴重,國家自由黨因此敗給國家農民黨,但是國家農民黨的應對不利而很快失去民心,接下來幾年該國面臨嚴重經濟困難導致激烈反猶的暴力法西斯運動興起。[8]1940年時,蘇聯佔領了羅馬尼亞的一部分領土,該地區成為今日的摩爾多瓦與烏克蘭的加利西亚一小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扬·安东内斯库政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羅馬尼亞於1941年加入蘇德战争,收復1940年被苏联拿走的领土並於敖德薩圍城戰打败苏軍並佔領该市,更進一步佔領摩爾多瓦東部的烏克蘭領土。羅馬尼亞亦在克里米亞战役協助德軍,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羅馬尼亞軍傷亡慘重。日本偷襲珍珠港5日後,羅馬尼亞對美國宣戰。1944年德國敗退,苏联红军發動攻勢攻入罗马尼亚,並攻占布加勒斯特。同年8月23日,王室及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內斯库政权,罗马尼亚转而加入了同盟國陣營。1945年3月6日成立联合政府。羅馬尼亞在蘇聯的影響之下,君主制被推翻,逐步建立起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政權。1946年,罗马尼亚共产党赢得全国大选。1947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罗马尼亚工人党,成为罗馬尼亞唯一执政党。1965年通過新憲法,將國名更改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党的名字也改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当选总书记,成为罗马尼亚的领袖,执政后期成为独裁者。齐奥塞斯库当政前期,罗马尼亚在政治和外交上刻意和苏联保持距离, 经济上大力发展,创造了罗马尼亚经济上的“黄金时代”,但其自主权特别是经济上的自主权很有限。 后期大搞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并且拒绝改革,造成国内经济崩溃。
1989年12月22日爆发了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結束了其長達24年的統治,然后齐奥塞斯库与妻子於1989年12月25日被反对者处决。隨後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将国名改为罗马尼亚並推行西方民主化政策。羅馬尼亞新政府逐漸修改路線,成為社會民主主義國家。2004年3月29日,罗马尼亚加入北约。[9]
2004年11月28日,罗马尼亚举行总统选举,阿德里安·讷斯塔塞和特拉扬·伯塞斯库进入第二轮。12月12日,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举行[10],伯塞斯库当选。[11]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正式加入欧盟。[12]2007年2月28日,在野社会民主党以伯塞斯库有违宪行为为由正式提出弹劾总统案,4月19日,罗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弹劾总统议案。弹劾案次日获得宪法法院确认后,总统伯塞斯库随即被停职一个月,参议院议长沃克罗尤出任临时总统。4月20日,宪法法院对尼古拉·沃克罗尤出任临时总统的资格予以确认,接替因议会通过弹劾议案而停职的伯塞斯库。[13]5月21日,罗马尼亚就议会弹劾总统议案举行全民公决,这次全民公决的投票率为44.02%,其中赞成议会弹劾总统议案的选民为24.9%,反对者为74.32%。弹劾案未获通过,伯塞斯库复职。[14]
2009年12月9日,羅馬尼亞中央選舉辦公室定於公佈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最終結果,預計得到羅馬尼亞民主自由黨支援的現總統伯塞斯庫以50.33%的微弱多數戰勝社會民主黨主席傑瓦訥,獲得連任。伯塞斯庫和傑瓦訥的得票率太接近,而社民黨又聲稱本次大選存在舞弊行為,這導致選舉結果被蒙上了“缺乏合法性”的陰影。
2012年7月6日,在野社会自由联盟在罗马尼亚议会提出总统弹劾议案,理由是总统伯塞斯库越权行使总理职权。议会通过了弹劾议案,按照宪法规定,伯塞斯库被停职,一个月内,全民公决将决定总统的职位去留。7月29日,全民公投由于投票率未过半,选举委员会宣布此次弹劾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