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今说:墨的前世

古墨今说:墨的前世

2020年9月

墨,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以黑溶于水的柔性为中华文明的画卷点缀了无数璀璨的繁星,让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墨续千年,书写了中华文化的底色。从远古时期古人有意识选取有色矿物作 为书写和绘画的材料,到先秦两汉人工墨的兴起,再到如今墨汁的运用。几千年来,前人为记录和书写选择了不同原料,并在人工松烟、油烟墨制作技艺上不断探索。植物、矿物、动物等各种墨源的发展与演变,造就了中华墨的传奇一生。

古墨今说1:墨的前世

墨什么时候出现的?

早在3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会使用红色颜料蘸染装饰品和骸骨。此时的原始人已经具有朦胧的“爱美之心”和精神信仰。这些红色颜料初步“闯入”人类的生 活之中,开启了人类对颜色的认知和利用。为了再现追捕猎物的场景以及记录生活,原始人类在岩石上、洞穴的岩壁上用颜料(如赭石、土黄、木炭)简单地勾画各种彩绘岩画,这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萌芽,展现了原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这些天然颜料的加工使用也标志着天然墨使用的开端。

这些天然墨便是用天然石炭制成,简称石墨。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双格石研磨盘”是一件远古时期的绘画工具,该研磨盘出土于距今7000多年的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盘面分为两个并列的格槽,格槽中残留着颜料痕迹。

你听说过乌贼墨吗?

关于乌贼墨,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些人专门利用某种特殊的墨来行骗。他们在借钱、借粮后会用特制的墨来写字据、打欠条,但是长期拖欠不还,当债主找上门催债时,骗子就会要求出示字据,这时债主会发现借条上什么字都没有,骗子就得以赖账不还。

开始人们还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事后才明白是墨汁的问题,他们所使用的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内的黑色液体。因为他们以黑色的墨汁来行骗,所以上当受骗的人们就将欺诈之人称为“乌贼”,而这种会喷出欺骗人眼的墨汁的软体动物,从此也被叫作“乌贼”。

乌贼墨的确是一种特殊的墨液,明朝《程氏墨苑》一书就有“鱼腹吐墨”的记载,其作者程君房还以乌贼为主题设计了相关的墨锭。

乌贼体内的墨汁是一种黏稠的混悬液,其成分中的吲哚醌和蛋白的结合物,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黑色颗粒。颗粒的高密度的内核就是所谓的乌贼墨黑色素,正是这些黑色素使得乌贼墨呈现出可用于书写的棕黑色。

乌贼墨汁虽然可以用于书写,但是由于其中含有的黑色素是一种蛋白质,很容易在空气里发生氧化,时间长了会被分解,所以字迹只能保留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字迹就会逐渐淡去,最终消失。

谁是第一个制墨的人?

据我国古代史料记载,第一个掌握人工墨制作技艺的人可能是西周时期的邢夷, 他被尊称为“墨祖”。

关于墨祖的记载,只在明《述古书法纂》中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寥寥数语,对于邢夷的背景并未有涉及。此段文字究竟是作者确实所知而进行的如实记录,还是听闻传说的臆想之作,现已无法查实,但是从文字中关于邢夷所制墨块的颜色、材质、原料等信息,结合《说文解字》中“墨,书墨也,从土,黑”来看,倒也相吻合。再通过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墨块,结合《周礼·司刑》中关于“墨刑”的记载来看,墨出现的时间应该可以限定在西周时期,与关于墨祖出现时间的记载也可相对应,大体可以确定此条记载应为真实可信的。

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可以证实邢夷所 制墨块的原料为何,但是作为产墨圣地的徽州一直有“洗手河中,偶得松烟。以烟和粥,凝成墨锭”的传说,这大概就是现今流传的邢夷制墨故事中一些生活化细节的来源。

《述古书法纂》中关于邢夷制墨的记载,引起了众多文人的兴趣,甚至有专门对邢夷是哪里人士所做的考证。有人认为,由于古人有“以地为姓,以地为氏”的习惯,按照这个思路,“邢”姓是指夏朝的“井方”,也就是今日的邢台。“邢”字得名最晚在商代晚期,与记载的时间也一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过,早在宋朝邢台地区就有过大规模的制墨活动,伐松取材,斧斤不断,以致“太行松山大半皆童矣”,也就是说,邢台在历史上确实有成为松烟墨诞生地的客观条件。

中国制墨史上都出现过

哪些争奇斗艳的墨锭?

中国制墨史上涌现了不少品质绝伦、造型精美的墨锭。它们的出现离不开墨匠们精雕细琢、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与文人们别出心裁、躬身实践的理念密切相连。

从唐至清,涌现出了许多制墨名家。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形成了三大墨派—歙派、休宁派和婺源派。

歙派所制之墨以文雅大方、富丽华贵见长,多服务于宫廷权贵,明清时期献给宫中的贡墨多出自歙派之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汪节庵制西湖十景彩珠集锦墨,炫人眼目,可谓是世间珍品。它由“平湖秋月” “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十景组成,做工精美华丽。

清汪节庵制西湖十景彩珠集锦墨

(上海博物馆藏)

明朝以后,休宁籍制墨者逐渐增多。休宁派大多出身普通,但技艺超群,制墨经验丰富,其制墨不仅讲究质量,还重视墨的装饰。其墨烟细胶轻,绚丽精美,样式新奇多样,上面常饰金银粉色,富丽堂皇,深得富商和中高层人物欢迎。如胡开文制作的八仙上寿图集锦墨,贴近生活所需,款式设计也颇为精美。其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汪中山。

婺源派是经历了元明两朝的低沉后在清代再度兴盛起来的墨派。婺源派制墨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处于山区,多生长适宜做墨的松林,家家户户从事手工业制墨,制墨店多达上百家,多生产“市斋名世”墨。所谓“市斋名世”墨,即徽州诸墨家在门市公开出售,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商品墨。他们制作的墨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朴实实用,以满足社会底层市井、未及第书生生活学习之需。

清康熙万国咸宁集锦墨

(故宫博物院藏)

三大墨派均以各自的特色在墨坛上相互辉映、相互补充,在我国制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急速购买

一本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科普畅销书,以“专业化+大众化”和“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方式为您讲述中国传统墨的故事。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77号中国书店219室

电话:6317.1753(总编室)6301.7857(发行部)

传真:6303.0890

投稿邮箱:cathaybookshop@126.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