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掖县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王鼎臣(下)

点燃掖县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王鼎臣(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国共再次合作,共同抗日。1938年1月,王鼎臣回到了家乡,与掖县县委接上了关系。2月,掖县县委联合各方面力量,成立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准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推翻日伪政权。同时,县委决定另组建一套班子,率领部分党员潜伏下来。王鼎臣顾全大局,坚决执行县委决定,耐心细致地做潜伏党员的思想工作。王鼎臣说:“从我们的主观愿望说,是希望同国民党长期合作的,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是不会和我们合作到底的,他们时刻都想消灭我们。我们不得不隐蔽一部分,作为后备力量,准备第二次流血和战斗。咱们的党员到现在全县才一百三十几人,党的小组也不过三十几个,都参加武装起义,后备力量怎么组织?留下的任务也是很重要的,我也是被留下来的。”

1938年3月,掖县县委领导的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立了胶东游击队第三支队,建立起抗日民主政府,原县委的同志大部分担任了军队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公开开展工作。王鼎臣同志担任县委书记,以教学为掩护,一方面组织党员以隐蔽的形式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报名参军,捐款献枪,成立群众组织,建立基层政权;同时,还建立起一支数量可观、装备较好的地方武装。8月,胶东三军与掖县三支队合编,蓬、黄、掖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掖县民众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成立,王鼎臣兼任“民动”主任;胶东特委和三军机关都迁到掖县城,掖县成为当时胶东抗日的指挥中心。同年10月,王鼎臣调往胶东特委工作。

1939年1月,日军再次侵占掖县,胶东的抗战形势随之恶化,胶东主力部队撤到山区打游击,基层党政群转入地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上给王鼎臣配备了马匹,但他却很少骑,或给受伤及生病的同志骑,或用来驮东西。一连几年,上级发的棉大衣,王鼎臣都没有要,每次他都说:“我从家里带来一件皮大衣,把棉大衣发给别的同志吧。”其实,王鼎臣这件皮大衣跟随他多年,早已破旧不堪。王鼎臣的妻子为他做的被褥,都被他送给了最需要的同志。冬天来了,王鼎臣回家拿点御寒的东西,妻子只好把门帘摘下来让他带走。胶东区党委书记王文的妻子刚生小孩,不能跟随部队转移,王鼎臣就把她们接到家里,并叮嘱家人说:“这是我们革命同志的亲人,有我们在就要保证她们的安全。”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为了革命同志的后代,王鼎臣就让妻子给王文的孩子喂奶,致使自己的同龄孩子因缺奶少食病饿而死。

1942年秋,王鼎臣调往湖西。临行前的深夜,王鼎臣悄悄地回到家里,对妻子说:“组织上调我到外地工作,离家很远,你和家人要多保重啊!”说完便匆匆离去。到了湖西,王鼎臣托孙吉洲给父亲捎信说:“为了革命工作,三年五载不要盼我回家,什么时候打出日本鬼子去,什么时候再回去看望您,有什么事可找孙吉洲。”

王鼎臣为人宽宏大量,事事都从党的利益出发,同志们都很钦佩他。有一次,王鼎臣派一名同志出去工作,这名同志给他写了封信,表面上是在征求意见,实际上是在发泄不满情绪。侦察科长张金波要将此事向上级反映,王鼎臣阻止说:“还是以团结为重,不然影响了团结,就更不好了,我会做他思想工作的,有误会,慢慢向他解释。”

1942年12月21日夜,王鼎臣在单县东北的桥村被日军包围,在突围过程中,王鼎臣壮烈牺牲。

王鼎臣不仅自己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动员的妻兄刘锡英、刘锡杰也先后在革命中牺牲;父亲王学绍在王鼎臣的影响下,经常为革命同志慷慨解囊;妻子刘玉英在痛失丈夫和两位哥哥后,化悲痛为力量,不仅承担起抚养四个年幼孩子的重担,还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地方妇救会主任的工作。刘玉英时常教导孩子们说:“咱们是革命家属,你们要向你父亲和两个舅舅学习,永远跟党走。”

原标题:《点燃掖县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王鼎臣(下)》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